9月19日线上配资网配资,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优迅股份)科创板IPO将迎来上会,保荐机构是中信证券。
优迅股份专注于光通信前端收发电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光模组(包括光收发组件、光模块和光终端)中,应用场景涵盖接入网、4G/5G/5G-A无线网络、数据中心、城域网和骨干网等领域。
梳理来看,实际控制人表决权约27%,控制权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股份转让频繁,原实控人多次转让,价格差异较大;取消8000万补流项目,还要融资8.09亿元,分红5800万元;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均值,研发人员占比过半;业绩波动,单一产品贡献收入高,毛利率持续下滑;前五供应商集中度超8成;存货高企,跌价准备、损失走高。
实际控制人表决权约27%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2003年2月,优迅股份前身优迅有限成立,彼时共有5大股东,其中PingXu持股比例高达60%;2024年5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共有21名股东,柯炳粦、圣邦股份、远致星火持股比例分别为11.5%、1.8%、10%。
实际控制人表决权约27%。优迅股份实际控制人是柯炳粦与柯腾隆,其中柯炳粦直接持有公司10.92%股份,同时通过担任科迅发展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公司4.59%表决权;而柯腾隆担任员工持股平台芯优迅、芯聚才、优迅管理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并控制公司11.63%的表决权。
换而言之,柯炳粦与柯腾隆合计控制公司27.13%表决权,不到三分之一,两人自2022年11月至今都是公司实际控制人,报告期初至2022年11月,则无无实际控制人。
据招股书,自公司成立,柯炳粦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2022年4月,柯炳粦被正式聘为总经理,而柯腾隆自2014年入职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2022年8月柯腾隆被正式聘为常务副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柯炳粦与柯腾隆合计控制公司表决权并不高,若成功发行后,表决权将进一步稀释至20.35%,优迅股份表示,可能出现公司控制权被第三方收购或其他影响其履行公司决策权和控制权的不利情形,存在一定的控制权变更风险,从而对公司的业务发展、经营业绩及人员管理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股改前,股份转让频繁。2022年1月,PingXu将3.75%股权转让给蔡春生,转让价格为18.75元/美元注册资本,双方早在2007年10月就已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不过一直没有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2022年6月,PingXu将6.50%股权转让给萍妮茹投资,转让价格为37.50元/美元注册资本;将4.00%股权无偿转让给员工持股平台优迅管理。JiasuiLi将1.68%股权转让给萍妮茹投资,转让价格为29.87元/美元注册资本。
8月,PingXu将6.13%、2.19%、2.19%股权分别转让给福锐星光、福建展信、嘉兴宸玥,转让价格为342.86元/美元注册资本。盈富泰克将10.00%股权转让给圣邦股份,转让价格为342.86元/美元注册资本。
短时间内,为何上述股权转让价格差异巨大?又是否合理?原实际控制人(PingXu)为何屡次转让?这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此后,2024年2月,陈涵霖将3.70%、1.50%、0.80%股权分别转让给龙驹迅芯、龙驹创进、龙驹创合,JinaShaw将1.00%股权转让给鼓楼创芯,转让价格均为607.52元/美元注册资本。柯炳粦将4.83%股权转让给科迅发展,系代持股权还原,转让价格为0元。
柯炳粦、蔡春生分别将1.70%、0.50%股权转让给圣邦股份,转让价格为607.52元/美元注册资本。陈涵霖分别将1.50%、0.50%股权转让给鼓楼创芯、圣邦股份,转让价格为607.52元/美元注册资本。(2023年2月、6月有两次增资)
要融资8.09亿,曾分红5800万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本次IPO,优迅股份拟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不超过2,000万股,募集资金80,906.50万元,用于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800G及以上光通信电芯片与硅光组件研发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分别为46,780.65万元、16,908.47万元、17,217.38万元。
取消8000万补流项目。更早之前,优迅股份还有补充流动流动资金项目,金额为8000万元,而上会稿则取消相关项目,上交所曾在首轮问询函中要求公司结合报告期内持续现金分红、货币资金余额、资产负债率等进一步说明募集资金规模和补流规模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实际上,优迅股份的资金压力并不大,近三年资产负债率稳定下滑,分别为21.09%、13.64%、11.3%,同期的货币资金分别为3,725.58万元、4,763.11万元、6,805.00万元。此外,公司在2022年、2024年分别分红4,000万元、1,800万元,合计5800万元。
上交所在第二轮问询中要求公司全面梳理营运资金缺口相关影响因素及测算过程,结合报告期内持续分红情况进一步说明补流规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均值。优迅股份本次募投项目均是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展开,公司在下一代接入网电芯片产品已攻克主要技术难点,部分芯片处于样品测试阶段,部分芯片处于流片设计阶段;车规级光通信芯片完成基础验证;硅光组件处于样品测试阶段。
对于集成电路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发明专利,背后则是研发费用的不断投入以及规模庞大的研发团队,那么优迅股份的研发投入究竟如何?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0.72亿元、0.66亿元、0.78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1.14%、21.09%、19.1%,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费用率分别为0.38亿元、15.81%。
可比同行近三年及上半年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21.74%、31.65%、31.45%以及30.21%,均超过公司,6家可比同行中,有4家公司的研发费用率远超公司,以2024年为例,Macom、盛科通信、裕太微、源杰科技分别为24.97%、39.61%、74.1%、21.62%,而Semtech、仕佳光子分别为18.8%、9.63%,显然公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
研发人员占比过半。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6月末,优迅股份的研发人员分别为65人、72人、81人、84人,期末占比为54.9%,远超管理人员、销售人员,这也导致职工薪酬保持在高位,分别为0.33亿元、0.32亿元、0.39亿元、0.18亿元,期末占比47.95%。
截至期末,公司已授权专利数量共114项,其中发明专利83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32项,发明专利为主表明研发成果还是较为可观的。
毛利率持续下滑,前五供应商集中度超8成
业绩波动。2022年至2024年,优迅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39亿元、3.13亿元、4.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0.72亿元、0.79亿元,业绩波动较为明显,2023年收入、净利分别下滑7.65%、11.44%。上半年的收入为2.38亿元,净利润为0.47亿元。
单一产品共性超8成收入。优迅股份的主要产品包括激光驱动器芯片(LDD)、跨阻放大器芯片(TIA)、限幅放大器芯片(LA)、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等,其中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是收入核心,近三年收入分别为2.93亿元、2.73亿元、3.40亿元,今年上半年为2.07亿元,占比86.74%。
跨阻放大器芯片(TIA)收入紧随其后,同时期分别为0.28亿元、0.3亿元、0.63亿元、0.28亿元,期末占比11.81%;限幅放大器芯片(LA)、激光驱动器芯片(LDD)收入贡献有限,上半年分别为187.23万元、159.28万元,占比分别为0.79%、0.67%。
毛利率持续下滑。报告期内,优迅股份主营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分别为55.26%、49.14%、46.75%、43.48%,其中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54.03%、49.07%、46.96%、43.75%,跨阻放大器芯片(TIA)产品同样面临毛利率的下滑,分别为64.48%、47.33%、44.77%、38.71%。
即使如此,公司的毛利率仍要高于诸多同行,以2024年为例,盛科通信、裕太微、源杰科技、仕佳光子的毛利率分别为42.65%、33.53%、33.39%、34.45%。
据短平快解读了解,上交所在问询中要求公司从多个方面量化说明发行人毛利率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导致报告期内发行人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因素及未来变动趋势,相关风险是否充分披露。
前五供应商集中度超8成。报告期内,优迅股份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22,113.67万元、17,299.03万元、21,883.01万元、15,629.76万元,占比分别为65.22%、55.24%、53.30%、65.53%。
同时期,公司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更高,具体采购额金额分别为24,724.13万元、13,591.19万元、31,477.11万元、11,240.16万元,占比分别为86.36%、83.68%、89.47%、84.48%。
存货高企与损失。报告期内,优迅股份的存货分别为12,978.43万元、9,035.85万元、17,496.63万元、14,294.14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8.48%、25.45%、32.55%、25.65%,存货以原材料、库存商品为主,期末占比分别为38.65%、41.8%,对应的金额分别为5,525.16万元、5,975.01万元。
公司表示,如果主要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下滑或者销售不畅,而公司未能及时有效应对并做出相应调整,将可能使得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存货高企的另一面线上配资网配资,公司的相应的跌价准备也是逐年攀高,分别为95.35万元、440.04万元、1514.04万元、1944.81万元,同时期存货跌价损失也有所走高,分别为损失101.15万元、370.35万元、1365.86万元、739.57万元,侵蚀了利润。